人格心理学读后感三则
人格心理学读后感,每个人的人格都不一样,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人格心理学读后感,欢迎阅读!
人格心理学读后感【1】
“自我表露”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里的一个重要概念,它指的是主动把自己的信息告诉其他人。
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德尼•朱拉德(Sidney Jourard, 1971)认为,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。
一个人能够自由地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信息,因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,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对他人的自我表露。
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关键,用朱拉德的话说就是使自己更透明。
Blog的兴起使自我表露呈现出全新的形式。
Blog不同于日记,后者只是写给自己看,没有交互性,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反馈,是自我表露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。
而且,Blog中的人际交流超越了传统人本主义中的一对一概念,形成一对多的沟通网络,效果更好。
自我表露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表露信息的私密性,一般来说,表露信息越秘密,表露效果越好。
为什么自我表露会促进心理健康?朱拉德认为,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地真正认识自己。
直到我们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开的和透明的时候,我们才能公开地、透明地看待我们自己。
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到自我的所有方面,我们就无法进步和变得自我实现。
喜欢写Blog的Blogger都具备比较高的自我表露倾向,因此根据朱拉德的观点,他们也都是心理健康的人,但如果把徐博客、勃客郑渊洁和keso作个比较,貌似前两位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一些,呵呵,开个玩笑罢了。
人格心理学读后感【2】
作为一名在校老师,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,或活泼外向,或沉稳内敛。
俗话说“一样米养百种人”,学生们虽然青春无敌,大部分是健康而积极向上的,但也有些受各种因素影响的问题学生。
学生们都是唯一而不可复制的,所以如何因材施教这个问题经常困扰我。
虽然做不到学生“肚子里的蛔虫”,但了解他们,对症下药是很有必要的。
可是,我常常感觉大学的知识不够用,当年学的《教育学》和《心理学》都比较笼统。
这两门学科都有很多分枝。
所以冲着“有助于了解学生”这个目的,我看了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,郑雪主编的《人格心理学》。
这本书是心理学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,所以它也免不了心理学教材的套路。
先是介绍了人格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,然后说到原欲、文化、特质、学习、人本、认知等各方面与人格之间的关系,其实就是介绍各个关于人格心理学的流派和各家之理论的研究。
从理论的产生,社会背景,到实例分析。
在其中我找到了一些可以参考的性格产生的根源和其支撑的理论。
我最细看的是《学习与人格》这一章,如何让学生爱学习这可是所有老师都关心的。
其中一句话是多拉德和米勒的观点:“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:内驱力、线索、反应和强化。
只有当一个人想要些什么(内驱力)、注意些什么(线索)、做些什么(反应)以及获得些什么(强化)时,学习才能发生。”这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的学生,一一对应,他们的四要素到底是什么呢?到底缺了什么?而在书的后面,还有人格测量和行为观察法、人格障碍及其矫治和人格教育等三大章实用的内容。
内容很专业,很有指导意义,就是感觉太笼统了些。
阖上这本书,我由衷地感觉心理学知识真是浩如烟海,一本书只是提纲挈领,有太多的细枝末节可以去延伸,还可以有更多的例子去佐证。
光是“人格教育”这方面就还需要再深入了解下去。
不得不说,《人格心理学》高屋建瓴,让人性行为有所归依,也可让我们做老师的顺藤摸瓜,辩证教育学生。
人格心理学读后感【3】
带着对现实的更多个人的迷惑以及本着工作上的需要,我参加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活动。
通过《人格心理学导论》这门课的学习,自觉心灵有所成长,而对于人格心理学理论常识也有所增加和深化。
下面本人将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收获及感想。
在学习之初,课本中“人格心理学的应用就是将人格心理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,帮助人们,使人们的生活更快乐、健康,并更具创造性。”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,说得多好啊,而我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之一。
通过教授的讲解,结合系统的读书学习,我对人格心理学理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,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一些思考。
通过学习我知道:人格特质理论重点关注人格的较为表层的描述和比较问题;人格生物学理论则从身体上寻求对人格的解释;人格精神分析理论则是对人内心的人性进行最深层挖掘,关注内在的潜意识;而人格行为主义理论则摒弃心灵主义的东西,强调外显的行为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决定影响,看重外在强化的作用;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注重人的主观自由意志的力量不同,研究人的本性、价值、潜能与创造力,在人的层面上来研究人格;人格认知理论则主要关注内在的认知能力及其与动机和情绪的关系,重视个体的社会情境以及自身的生理特征,从认知---情感过程与外在情境互相作用结果的角度来分析人格。
每种理论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,都有给后人启示的地方,而我个人更看重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。
人本主义理论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人性的方法,虽然它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,都是既有贡献也有会受到批评的地方。
一、 人本主义理论基本含义
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,由美国心理学家a.h马斯洛创立,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.r罗杰斯。
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、动物化的倾向,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势力。
人本主义强调爱、创造性、自我表现、自主性、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,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,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,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。
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、善、美、正义、欢乐等内在本性,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,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“自知”或自我意识,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,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。
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,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、情感与主体性接纳。
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,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。
二、关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几点启示
1、生活中的明灯
首先,生活中,我一直在思考人格、人性的问题,迷惑人和人的区别,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在人格和人性上存在很大的不同,就是同性之间关于人性等区别也很大。
相同的事情发生了,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接受,而有的人却觉得不可思议?人本主义假设人的本质是善的,虽然许多人难以接受这一观点,但我认为,人本质上是需要善和爱的,我总认为不管多邪恶的人他还是有善和温柔的一面的,爱和善是永恒的,需要的是挖掘爱和善的'方式和方法。
人本主义强调爱,而爱是很有力量的,而且比那种一昧的批判更有力量,更有成效。
爱是对个人生命很具体的关心和帮助,是一个整体性的关怀,是强调对个体生命的尊重。
在人格的思考中,我认为人文的爱和善很重要。
虽然人格和人性不同,但对爱和善的需要还是一致的。
人本主义换句话简单地说就是“以人为本”。
今天,信息社会高速发展,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很多,主要有道德的重建、制度的变革和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等。
面对这些问题,需要引入具有爱、真诚、宽容与怜悯的信仰的力量。
在那些努力去满足高层次需要的人群中间,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著作也非常流行。
而我们正在大量地关注着诸如创造性、快乐及身心健康问题,这些也是我们关注人本主义理论健康人格方面的原因和需要。
回顾近百年思想史,我们注意到精神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——鲁迅。
鲁迅说,以科技为文明,以富有为文明,或者说以议会制民主为文明,这一切都不够,根本在于立人。
鲁迅认为没有个人内在灵魂的拯救或超越的话,一切都是不够的。
由这个思路出发,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,经济的发展、政法制度的建设和心灵的重建,是中国现代化的三大根本问题。
所谓心灵的重建,即提供对于人生意义的解释,和由此基础上完成的道德伦理的重建。
而这恰是常常被忽略的问题。
许多时候我感觉当今社会人和人之间基本的信任都很困难,面对身边的许多社会现象很是迷惑,比如不能理解朋友间的欺骗和谎言,无法接受一个人的多个面具等,所以感觉自己心灵的成长迫在眉睫。
因此,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,我首先必须要培养自己爱、真诚、创造性、自我表现、自主性、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良好人格,相信爱,担当善,真实的自我展现美好的生存状态。
2、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工具
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在知识的传授中把人文美好的东西感染给学生,注重人的培养,责贵在“育人”。
罗杰斯“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,咨询和心理治疗应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、尊严作贡献”。
罗杰斯学说的根基是人,并由此引发出自我、现象场、机体智慧、机体评价过程、实现的倾向等重要概念。
罗杰斯认为,人性是由所谓实现倾向所决定的,是可以信赖的。
这个实现倾向即是“??对有机体的履行、实现、维持和增强的趋向”。
有机体本身具有智慧即所谓机体智慧,能够通过机体评价过程表现出来,从而对自我和经验进行价值判断,在人的活动发展过程中,增进自我,保持自我与经验的协调,以保证人性向充分发挥机能的方向发展。
在教师工作中,特别需要爱,对一切学生的爱,尊重一切学生,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教育工作得以持续进行的基础。
每个学生既有学生的共性,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。
首先,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对某些话题和行为有较强的敏感性,或已经对这些话题和行为脱敏,甚至麻木。
教师都喜欢发展较好的学生,但好的教师总是善于控制,尽量做到一视同仁,不刺激他们的自尊心。
只有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的对待后进生,才能使他们得到像其他学生一样的发展。
所以,优秀的教师善于理解他们、尊重他们并相信他们“具有理解自己、不断趋向成熟并产生建设性变化的潜能”,并想办法启发他们的这种潜能。
其次,这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。
后进生往往因为成绩、行为、思想等原因受到过较多的批评和指责,有较强的逆反防御意识,对批评、指责、说教和其他的硬性改变方式有着很大的抵触情绪。
所以,对他们来讲,“堵”的办法是行不通的,只能进行引导。
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,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、兴趣、动机的发展规律,“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,以顺应学生的兴趣、需要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,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、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,重视创造能力、认知、动机、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。
在学习中,我认为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和相信自己非常重要。
如果学生有一种学习主动的需要,那么就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,这样教师就能达到更好的引导作用。
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,你们的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情,能不能学到东西只能靠你们自己主宰,因为老师只能是帮助和辅助你们,帮你们打开每个人心灵的学习之门。
在教学中,我更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,和学生交心,关注一切学生,一视同仁,又注重因材施教,切实践行人本主义思想,所以教学效果良好,学生也能达到良好的全方位的发展。
以上只是自己肤浅的学习体会,在今后的生活、工作和学习中,相信本人会有更深地体会,学习—生活—思考—成长—再学习,这是一个循环相互的过程,曾有位哲学家说过:“我思故我在”,我愿在知识的海洋中永远翱翔,继续探讨和思考,以获得更快乐、健康,并更具创造性的人生。